端午節前的中式麵食課。
完全是衝著這個窩窩頭才去上課的,到了教室,瓦斯爐上己經
在蒸這個窩窩頭了,等老師拿出來,看來看去真像一個寶塔。
這算是一種雜糧麵食,因為沒含太多的水份,古早時的人拿它當
乾糧走遠路而不易壞掉。
在試吃前,老師一再強調這種窩窩頭不會很好吃,但在吃過後,
以個人的口味而言,並沒有那麼不能入口,因為帶有些許
玉米粉的甘甜,之所以說不好吃,可能是它的質感不細緻,
吃起來很粗糙。
算是窩窩頭由來的敘述:
「窩窩頭」可不是像雞窩造型的特殊髮型。它是一種大陸北方的
麵食小吃,是以玉米粉蒸製的乾糧,做成圓錐形狀,約一個
拳頭大,從底部向內推擠成一個凹窩,故得名為「窩窩頭」。
又因蒸熟的玉米粉成金燦燦的色澤,再加上圓錐狀的外形像塔形,
故又名「黃金塔」。若以玉米粉和黃豆粉混合,更是香甜,
因不加酵母粉,口感扎實而不蓬鬆,比饅頭更耐咀嚼而甘美。
話說在清光緒二十六年(西元1900年)因義和團之亂,導致
八國聯軍攻破北京,慈禧太后與皇室大臣一路往西安逃命,
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下,慈禧又驚又餓,吃了太監們弄來的
窩窩頭,頓覺香甜好吃,事件過後重返北京掌權,非常懷念
當時窩窩頭的滋味,就下命御廚們仿製窩窩頭,但都不合她
當時吃到的味道,據說還殺了好幾名御廚,最後終於研發出以
栗子麵(粉)為主材料,另加十多種粉末及五穀雜糧為副材料,
再加入白糖蒸製而成的精緻「小窩窩頭」,一個約一兩重,
慈禧太后吃了龍心大悅,賜名為「八寶窩頭」,從此窩窩頭得以
名列清朝的御膳料理中。
這算是一種改良版的窩窩頭,其實就像饅頭的口感,只不過麵粉
加了粗玉米粒及一些瓜泥,又加了少許的酵母粉。
這是早餐店常會看到夾油條的燒餅。
印象中,這種燒餅的水油皮是冷水麵揉成的,但這位老師卻是
用燙麵的方式做水油皮的,我是吃不出口感有何差別,倒是
油酥方面,在現場示範的部份,並不是採用炒過的油酥,而是
將豬油及麵粉直接加在水油皮上,說這樣可以避免火氣大。
這是老師給大家吃的豆沙燒餅。
和燒餅是相同的麵糰,但試吃品和當場示範的做法不同。
試吃品是用小包酥的方法,而現場示範的是用大包酥方式 ~
豬油及麵粉直接舖在水油皮上。
在課堂所吃的豆沙燒餅,老師說當時油酥放得比較多,那時
雖然只是分到六分之一左右的燒餅,而帶回去的豆沙燒餅是
大包酥的做法,不知是油酥的方法不同,還是因為隔天吃的
關係,燒餅的外板已經軟了,並不像現場吃的燒餅,外皮
還有些脆度。 6月份還有一堂課,記得的話問一問老師,
或是時間 OK 的話,用相同的麵糰,但不同的油酥方式,
看看成品會不會有所差異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