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一陣子和朋友煲電話粥,她提到會收到住家附近寺廟做的齋菜,
有一道是用豆包加梅乾菜做的,相當的好吃,很久很久之前曾吃過
寺廟的素食,就覺得簡單的處理也能有好滋味,無法得知實際的做法,
我們在猜可能會用素蠔油來做調味的。
手中正好有前次留下來的梅乾菜〈忘記是做什麼料理,也懶的換畫面
去尋找先前的資料〉,買了幾塊沒經油炸的白豆包,為了讓材料
更多一點,又額外加了筍干絲。
梅乾菜及筍干絲先泡水數分鐘。
梅乾菜用水沖洗菜梗間的雜質,然後切成粗丁狀。
鍋中水燒開,筍絲放入煮片刻去除些許酸味。
做法:
先將豆包煎至兩面金黃。
*沒有用不沾平底鍋來煎豆包,油又加得很少,
結果有點黏鍋底了。
待豆包煎好之後,將筍絲梅乾菜放入鍋內,加水、
蠔油及2-3粒八角,以小火慢慢煨煮至梅乾菜軟爛及
豆包吸入梅菜及筍絲的味道〈沒有計算時間,
而是以試吃梅乾菜決定完成與否〉。
*原本算是一道素食,應該用素蠔油,只是一般的蠔油平日
就不常使用,若再買素蠔油,搞不好用了一次就過了有效期,
反正我也不是素食者,加減就用一般的蠔油了。
中途可隨時注意鍋中水量是否足夠,並試味鹹度,
並適量的添加蠔油 。
*煮約10分鐘之後,湯汁已有很明顯的梅乾菜的味道了。
當梅菜已熟,味道也夠了,鍋中還有少許湯汁時,
但還欠缺一些甜味,這時可以加少許冰糖,燒至冰糖融化、
湯汁收乾即可。
先前怕梅乾菜和筍干兩者的味道會有衝突,筍干又先煮過一次,
原先那種酸味降低,又有蠔油及冰糖的調味,所以味道還算很搭,
但這道料理,冷食風味雖不會很差,但相較之下,還是要熱食
會更勝一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