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十 宋 瓦子內說書

閒聽瓦內講評書,粉怪傳奇勝翻讀。

打諢煙花皆悅眾,全憑利口譽京都。

《夢粱錄》:『小說講經史:說話者謂之舌辯,雖有四家數,

各有門庭。且小說名:「銀字兒」,如煙粉、靈怪、傳奇、

公案朴刀桿棒發發蹤參之事,有譚談子……等;談論古今,

如水之流。談經者,謂演說佛書。

又有說諢經者,……講史書者,謂講說《通鑒》、漢、唐歷代

書史文傳,興廢爭戰之事。』所謂『四家數』即對曲藝說話的分類:

小說、講史、談經、諢話。銀字兒指演出前先吹銀字管樂而得名。

煙粉指煙花、愛情故事;靈怪指神鬼故事;說諢經指滑稽說唱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90.jpg

 


九十一 宋 傀儡戲

村頭齊觀耍傀儡,搬演故事又一回。

載歌載舞賴提舉;博得歡笑落夕暉。

《東京夢華錄》中已載有『杖頭傀儡、懸絲傀儡、藥發傀儡』等名目。

《夢粱錄》:『凡傀儡,敷演煙粉、靈怪、鐵騎、公案、史書歷代

君臣將相故事話本,或講史,或作雜劇,或如崖詞。如懸線傀儡者,

起於陳平六奇解圍故事也,今有金線盧大夫、陳中喜等,

弄得如真無二,兼之走線者尤佳。更有杖頭傀儡,最是劉小僕射家數果奇,

其水傀儡者,有姚遇仙、賽寶哥、王吉、金時好等,弄得百伶百悼。

兼之水百戲,往來出入之勢,規模舞走,魚龍變化奪真,功藝如神。』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91.jpg

 

 

 

 


九十二 金 酒樓唱曲

路歧天涯淪落人,酒樓趕座唱清音。

不入勾欄打野呵,瞽女彈詞說陶真。

耐得翁《都城紀勝》:『諸色路歧人在此作場。』路歧人指

歌唱賣藝者。《武林舊事》云:或有路歧,不入勾欄,

只在耍場寬闊之處做場者,謂之『打野呵』。即露天賣藝,

或稱『打野火』。《堯山堂外紀》載:杭州瞽女唱小說評話,

謂之『陶真』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92.jpg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
九十三 清 高蹺

豐年高蹺扮秧歌,水滸英雄摹演多。

文武兩班分醜俊,揮扇敲鼓打手鑼。

清代高蹺,俗稱秧歌。較早組成的內容,系表現《水滸》男女

英雄人物;分丑、俊兩班;以執器來分,則左棒武松,右棒張清,

漁翁阮小二,樵夫石秀,丑鼓時遷,俊鼓楊雄,丑鑼顧大嫂,

俊鑼孫二娘,丑扇王英,俊扇扈三娘。其後加入青蛇、白蛇、許仙、

醜婆、傻兒等,乃進入二十世紀之事,早已失卻歌頌梁山英雄

之傳統矣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93.jpg

 

 

九十四 清 子弟書

太平歌詞子弟書,開篇妙語似連珠。

單弦牌曲八角鼓,風送時調滿京都。

清代初期,出征的八旗子弟採用俗曲、巫歌等曲調,填詞演唱。

傳說乾隆時凱旋的阿桂部軍士即用八角鼓擊節,演唱這些俗曲

以頌武功,又傳說軍士乘騎入京,以鞭擊鐙,邊行邊唱天下太平,

謂為太平歌詞,京城為之轟動。後以此八旗子弟軍樂為基礎,

形成以八角鼓伴奏的說唱形式『八旗子弟書』。八角鼓為滿族樂器,

傳說由八旗的八位首領各獻一塊好木料鑲嵌而成。

李鏞在顧琳《書詞緒論》序中說:『辛亥夏(乾隆五十六年)旋都門,

得聞所謂子弟書者。』《天咫偶聞》:『舊日鼓詞有所謂子弟書者,

始軔於八旗子弟。其詞雅馴,其聲和緩,有東城調、西城調之分。』

子弟書在文人參與下,提高其藝術含金量,創作許多曲目。

清末,子弟書由盛轉衰,其曲本被北方各種大鼓所採用;

部分曲調亦被借鑒和吸收;有的曲牌仍保留在單弦唱腔之中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94.jpg

 

 

九十五 清 太平鼓

太平年間太平鼓,邊打邊唱邊起舞。

宛轉九腔十八調,祭祖敬神求多福。

太平鼓起源有兩種說法:一是漢族很早即有,宋代稱打斷,

明代稱太平鼓。鼓呈桃形,蒙以羊皮或多層高麗紙;或呈圓形,

鼓邊綴以絨球,鐵柄下打成環中套環之形。一是源於滿族薩滿祭祖

跳神時用之單鼓、呈橢圓形,蒙以馬、驢或羊皮。

清何耳《燕台竹枝詞》:『鐵環振響鼓蓬蓬,跳舞成群歲漸終。

見說太平都有象,衢歌聲與壤歌同。』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95.jpg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
九十六 清 盲人走街賣藝

命運乖舛苦盲人,學得數術養自身。

風吹雨淋街巷走,難免饑寒守清貧。

《堯山堂外紀》載:杭州瞽女唱小說評話,謂之『陶真』。

舊社會盲人,一般只有兩種職業:曲藝或算命。曲藝包括時調小曲、

著名唱段、長篇評彈等;算命包括批八字、合婚嫁娶、細批流年等。

兼業曲藝者攜帶三弦;專業算命者,敲小鑼,鑼名『報君知』;

或吹橫笛或打竹板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96.jpg

 

 

 

九十七 唐 刺青

長安少年多英雄,胴臂競相比雕青。

精刺五彩多奇妙,東傳扶桑有遺風。

刺青是古代紋身風俗的遺跡,許多民族都曾有過。古書記載:

周代的越人即披髮文身。後來民間的刺青已沒有上古圖騰崇拜的內容。

唐代民間特別流行刺青,當時稱為『札青、點青、膚札、鏤身。』

刺的內容有各種圖形,文字以及人物佛像等。《酉陽雜俎》載:

『荊州街子葛清,自頸以下,遍札白居易詩。段成式嘗與荊客陳至

呼觀之;令其自解。背上亦能暗記,反手指其札處,

至「不是花中偏愛菊」,則有一人持杯臨菊叢;「黃夾纈窠寒有葉」,

則指一樹,樹上掛纈窠,文絕細。凡札三十餘首,體無完膚。

陳至呼為「白舍人行詩圖」。』唐代刺青的技術水平已很高妙,

『又有王力奴以錢五千,召工札胸腹為山池亭院,草木鳥獸,

無不具悉,細若設色。』《水滸傳》中九紋龍史進,

浪子燕青等皆刺得一身好花繡,說明宋代仍有刺青。宋後便少見。

刺青唐代傳入日本,迄今仍有滿身刺五彩圖形者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97.jpg


九十八 晉 鬥雞

鬥雞芥翼爭英雄,雙距利刃逞威風。

羽毛飛揚分勝負,終在紈褲歡樂中。

鬥雞在戰國時期已很盛行。《國策•齊策》:『臨淄甚富而實,

其民無不吹竽、鼓瑟、擊築、彈琴、鬥雞、走犬。』

《史記•袁盎晁錯列傳》:『盎免病居家……相隨行鬥雞走狗。』

寒食鬥雞在魏晉時尤盛。應瑒《鬥雞詩》中描寫道:『二部分曹伍,

群雞煥以陳。雙距解長 ,飛踴超敵倫。芥羽張金距,連戰何繽紛。

從朝至日夕,勝負尚難分。』鬥雞之風,至唐代仍很盛。

花蕊夫人《宮詞》:『寒食清明小殿旁,綵樓雙夾鬥雞場。

內人對御分明看,先賭紅羅被十床。』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98.jpg

 

九十九 明 猴戲

黃毛紅臀小胡猻,翻斗爬竿踏車輪。

頂盔揮旗羊做馬,妝扮美女笑煞人。

漢代畫像石中百戲圖裡有猴戲形象,可知我國馴猴作戲的歷史甚早。

迄明清時,玩猴者多為謀生之計流浪江湖。玩猴藝人多為一副扁擔,

挑兩個箱子;或牽羊,帶助手扛一長十字竹竿。在選好場地後,

敲鑼引人駐足。一般令猴翻觔斗、擔水、走索;或爬高竿;

或開箱戴面具,穿戲衣走場。《燕京歲時記》:『耍猴兒者,

木箱之內藏有羽帽烏紗,猴手自啟箱,戴而坐之,儼如官之排衙。

猴人口唱俚歌,抑揚可聽。古稱沐猴而冠,殆指此也。

其餘扶犁跑馬,均能聽人指揮。扶犁者,以犬代牛;

跑馬者,以羊易馬也。』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99.jpg  

 

一百 清 鬥蟋蟀

底事清閒愛小蟲,重價得來藏玉城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交惡皆因爭異性,不惜搏鬥逞英雄。

《燕京歲時記》:『七月中旬則有蛐蛐兒,貴者可值數金。有白麻頭、

黃麻頭、蟹胲青、琵琶翅、梅花翅、竹節須之別,以其能戰鬥也。』

上等蟋蟀,均系主人不惜重金購得,名蟲必用青白色泥罐貯之。

『蛐蛐罐有永樂官窯、趙子玉、淡園主人、靜軒主人、紅澄漿、

白澄漿之別,佳者數十金一對。』每一罐內須置一小扇面形過籠,

作為雌雄蟋蟀交尾的『洞房』。清代北京俟冬至這天以蟲會友,

進行傳統的『封盆』格鬥。早年間鬥蟋蟀規定:以二十四罐為一棹,

斗之前,要先比較蟋蟀的個頭大小,同一等級的即大小相當的

才放入一盆決鬥。兩條體重相等的雄性蟋蟀一旦移進斗盆,

彼此尋覓『情敵』,相遇後即互相廝殺,戰勝的蟋蟀,

皆冠以『將軍』稱號。輸贏亦有賭注,一般為數斤月餅或水果,

主要在求一樂。  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00.jpg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felisa24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