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都已流失,僅有不到一半的資料還能留存。
六十八 清 索羅桿
昔日烏鴉救汗王,索羅桿頂供斗糧。
如今丹階少人跡,坤寧宮前月昏黃。
滿族人家中皆立『索羅桿』,又稱『神桿、得勝桿、祖宗桿、媽媽桿』等。
立桿的位置一般在正房前庭院中的東南側,下為高一二尺的石座,
桿長一丈左右,下粗上細,頂端尖銳。接近桿頂之處,套一錫鬥。
傳說當年敵人追捕努爾哈赤時,他跑到一棵枯樹下躲藏,一群烏鴉落在枯樹上,
追兵以為樹下不會藏人,努爾哈赤因此得以逃生,後來他便命滿族人家家立桿,
在桿頂放肉和糧食酬謝烏鴉。據考『立桿祭天』是遼金時期女真人中早已
存在的傳統習俗,在清建國後,才附會種種傳說。
六十九 唐 新婦不跪
並蒂蓮花兩相偎,紅氈展地迎親回。
新婦不拜新郎拜,感謝天公為良媒。
唐代結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風俗。最明顯的形象證明,即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
(又有記為四七三窟者) 晚唐的《婚禮圖》,『禮堂』用步幛遮之,新娘立右,
新郎跪左;新郎旁一人司儀。宴席設在對面一大棚之內,長案陳列美食,
來賀男女嘉賓分兩側而坐。據《寄園寄所寄》引《渤海國記》云:
『古者男女皆跪,男跪尚左手,女跪尚右手,以此為例。自唐武後尊婦人,
始易令拜而不屈膝。』
七十 清 展示嫁妝
婚禮前夕顯嫁妝,衣箱鏡奩付槓房。
雙抬單頂沿街過,羨煞蓬門綺羅香!
北京婚禮之前,展示嫁妝。較富裕人家,雇槓房由雙人抬箱籠等物,
多者可十抬至數十抬,以顯豪富。一般人家送嫁妝,則僱用一人扛之,
因低頭承扛箱瓶、鏡奩等物,北京方言稱為『窩脖兒』。袁枚《嫁妝詞》云:
『東家嫁女兒,珠翠盈千箱;道路多側目,門閣生輝光。……西家嫁女兒,
荊苕與布裙;奴婢嗤其陋,戚里嫌其貧。』
七十一 宋 抓周啐
時逢滿歲戲抓周,羅列書玩並硯籌。
原是大人情願事,今番卻令嬰兒求。
《東京夢華錄》:『生子百日,置會,謂之「百 」。至來歲生日,謂之「周 」,
羅列盤盞於地,盛果木、飲食、官誥、筆硯、籌秤、經卷、針線應用之物,
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,謂之「試 」。』《夢粱錄》:『生兒至來歲得周,
名曰周啐。其家羅列錦席於中堂,燒香炳燭,頓果兒飲食,及父祖誥敕、
金銀七寶玩具、文房書籍、道釋經卷、秤尺刀剪、升斗等子、綵緞花朵、
官楮錢陌、女工針線,應用物件並兒戲物,卻置得周小兒於中座;
觀其先拈者何物,以為佳讖。謂之「拈周試啐」,其日諸親饋送,開筵以待親朋。」
七十二 唐 折柳
跋山涉水輕別離,天涯芳草亦萋迷。
只因登程常折柳,橋畔岸邊皆禿枝。
古人離別時,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。隋末無名氏《別詩》:
『楊柳青青著地垂,楊花漫漫攪天飛。柳條折盡花飛盡;借問行人歸不歸 』
此為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詩。唐王之渙《送別》云:『楊柳東風樹,青青夾御河。
近來攀折苦;應為離別多。』韓翃《章台柳》:『章台柳,昔日青青今在否
縱使長條似舊垂,也應攀折他人手。』敦煌出土唐代民間曲子抄本《望江南》:
『莫攀我,攀我太心偏。我是曲江臨池柳,者人折了那人攀,恩愛一時間。』
最初因相思而詠柳,後來送別時折柳以示相思。王翰《涼州詞之二》:
『秦中花鳥已應闌,塞外風沙猶自寒。夜聽胡笳折楊柳,教人意氣憶長安。』
〈折楊柳〉者,乃胡笳與笛之曲目名也。其取名折楊柳,當與離人相思有關。
七十三 唐 步障
國殷民富誇盛唐,豪門出行步障長。
可憐明皇幸蜀路,難遮風雨任淒涼。
晉代即有步障,貴族富家出門要用步障遮住路的兩側,尤其內眷不欲路人看見。
《晉書》:『王愷作紫絲布步障四十里 ;石祟作錦步障五十里以敵之。』
唐代貴家婦女出門,仍用步障;在敦煌莫高窟唐代多處壁畫中有步障出現。
但更多的不是長形固定步障;而是方形活動步障,以橫樑展障,梁中間接一豎杖,
由男役持之,可以隨人移動。婦女下車,即用步障遮之。
七十四 元 驛站送信
天涯海角難相逢,尺素傳達賴遠征。
驛站健卒鞭快馬,山高水長亦貫通。
秦漢已有驛傳制度。但至宋代才廢除唐代以民為驛夫的制度,而代之以軍卒傳遞。
並實行急遞鋪。二十里有歇馬亭,六十里有館。《夢溪筆談》:『驛傳舊有三等,
曰步遞、馬遞、急腳遞。急腳遞最遽,日行四百里,唯軍興則用之。熙寧中,
又有「金字牌急腳遞」,如古之羽檄也。以木牌朱漆黃金字,光明眩目,
過如飛電,望之者無不避路。日行五百餘里。』宋雍熙二年,允許私書附遞。
蘇軾就有『亂山橫翠嶂,落日淡孤燈。奔走煩郵吏,安閒愧老僧。』的詩句,
可能蘇軾托郵吏(驛卒)捎的就是私人信件。跑路送信的人稱『急足』或『急腳』。
如《夷堅甲志》:『陸氏晚步廳屏間,有急足拜於庭,稱鄭官人有書。』到元代,
設有『站』,郵遞的覆蓋面加大,速度也更為提高。
七十五 宋 茶販
銀針碧螺漫自誇,玉壺沏煮勝紫砂。
夏至日長行人少,擔歇柳蔭閒斗茶。
陸羽《茶經》引晉代《廣陵耆老傳》云:『有老嫗每旦獨提一器茗,往市鬻之。
市人競買,自旦至夕,其茗不減。』所謂茗,即茶水;這老嫗是最早的
茶水小販形象。後來雖發展有茶棚、茶館、茶樓,而小茶販仍然存在。
范祖述《杭俗遺風》:『杭州有茶司一行,最為便當:每擔一副,有錫壺兩張,
其杯箸、調羹、瓢托、茶盅、茶船、茶碗……無不足用。』《夢粱錄》:
『在五間樓前大街坐鋪中瓦前,有帶三朵花點茶婆婆,敲響盞,掇頭兒拍板,
大街遊玩人們看了,無不哂笑。』橋道坊巷,『冬月雖大雨雪,亦有夜市盤賣。
至三更後,方有提瓶賣茶。冬閒,擔架子賣茶、散子,蔥茶始過。公私營干,
深夜方歸故也。』『夜市於大街有車擔設浮鋪,點茶湯以便遊觀之人。』
宋人有《斗茶圖》,描繪茶販間比美茶的活動。
七十六 金 貨郎擔
鼗鼓街頭搖丁東,無須竭力叫賣聲。
莫道雙肩難負重,乾坤盡在一擔中。
〈貨郎擔圖〉在宋人繪畫中有數幅。〈清明上河圖〉中即有兩架貨郎擔子;
金代有〈乾坤一擔圖〉明代也有〈貨郎擔圖〉。《夢粱錄》中所記挑擔賣物者
種類甚多:『並挑擔賣油,賣油苕、掃帚……瓜、茄、菜蔬等物。』屬生菜類;
『又有鐃子、木梳……與各色麻線、鞋面、領子、腳帶、粉心、合粉、胭脂等物。』
屬小百貨類;『又有挑擔抬盤架,買賣江魚、石首……河蟹、河蝦、田雞等物。』
屬水產品類;以及賣熟食、花草、糖果、玩具等,都有挑販,
『並於小街後巷叫賣。』一般稱貨郎擔,主要指賣小百貨之貨郎。
七十七 明 磨鏡
雲想衣裳花想容,寶鏡綽約映春風。
難見廬山真面目,撥霧還賴老磨工。
古代用銅鏡照面,用久則不明,需倩工磨之。如遇喜事,為使鏡面光潔,
也要磨之,如唐王建《鏡聽詞》即有:『重重摩挲嫁時鏡,夫婿遠行憑鏡聽。……
可中三日得相見,重繡錦囊磨鏡面。』《夢粱錄》即載有:『修磨刀剪、磨鏡,
時時有盤街者,便可喚之。』與現今磨刀工相似。
七十八 清 拉車賣酒
蒸出佳釀入酒海,驅車趕到圍場來。
曲香何懼鯨飲量,醉倒獵手臥虎台。
用車載酒在街市賣,唐代已有之。杜甫《飲中八仙歌》:『汝陽三斗始朝天,
道逢車口流涎;恨不移封向酒泉。』這種車就是運酒或賣酒的車。宋代挑酒桶賣酒,
見於《水滸傳》中。清代燒鍋造酒,多用大型容器貯存;如用高麗紙裱糊大竹簍,
塗以豬血,一般為酒簍;可容酒百斤以上者,名為酒海。以車載酒海售酒,
多在人數眾多場所,如廟會、圍場等處。承德離宮藏有清代『長白山老滿洲京旗
駐防熱河興隆阿』所繪之《圍場風俗圖》,其中即有大車載酒海售酒之情形。
*計分為上、中、下三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