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慧能大師在《壇經》中說:恩則孝養父母,義則上下相憐,
讓則尊卑和睦,忍則眾惡無喧。
是啊,知恩就得圖報父母。
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和動人的教誨。
《論語》說:對父母的孝對兄姐的悌,是仁之本也。
儒家強調守孝,小孩三歲了,才離開父母的懷抱,所以,父母去世,
兒女也應守父母墳三年,以此提倡報恩。
兒女報父母恩,並不是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情,只是一件應該做的事情。
因為,這只是恩的回報,不是無私的奉獻施予。而父母之于兒女,
就不同了。
在日本的古代,有一惡習,父母老了,就該被背到山上拋棄。
一逆子背母上山,老母一路折樹枝丟于地下。逆子拋母于山溝時,
老母對他說:此道你初次走,不要迷路了,回去時,
順著地上丟樹枝的方向走。
兒子聽了,慚愧自責,又把老母背回去。你看,母對子的愛,多無私,
恩多大啊。
據說,鱔魚護子非常感人。一條鱔魚冷水中文火慢煮,鱔魚在
漸熱的水中,總是頭尾向下,中間弓起,腹部爭取露在熱湯之外,
為什麼,為了保護腹部處的魚卵。
魚尚如此,何況人乎。
可惜,猶如日本背母上山的逆子,現實生活中,不報父母恩的情況
發生的太多。
人們常說:一個母親可以養活十個兒子,十個兒子卻養不活一個母親。
有人說:年輕媽媽是個寶,老了的媽媽是棵草。有人愛幼惡老;
有人厚葬薄養;有人娶了媳婦忘了娘。
人都會老的,許多作兒女的,有一天,也會當父母,到時,兒
女也如此待你,你該怎麼辦呢,現實中,這種事不是沒有,
還經常發生呢。
曾經,一個三口之家:兒子、孫子、爺爺。
兒子命孫子幫忙把爺爺用筐抬上山,拋在山溝。
拋完後,孫子把筐帶回家。兒子叫他把筐扔掉,孫子說:留著,
下次抬你上山還要用的。
你看,你怎麼對別人,別人就怎麼對你,就是有血緣關係的人
也不例外。
有時,當孝與忠或情等相遇時,便要做很痛苦的抉擇。
當年,魏帝曹丕問臣子,當君王與你父親同時生重病,但藥丸
只有一粒時,你先救誰?
這問題,只有一位叫邴原的名士,回答說要把藥給父親,在這,
孝顛覆了忠,我們不知是否應為之鼓掌。
也有妻子常問丈夫,娘子我與郎君你的母親同時落水,你會先救誰呢?
不知做丈夫的該怎麼圓滿地回答。
不管怎樣,我很欣賞西方的一個趣談:
公寓失火了,猶太人急著搬自己的保險箱,
美國人急著抱太太,中國人則急著背老母。